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程思政 >> 课程思政案例 >> 正文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10-01 [来源]: [浏览次数]:

讲授课程:概念模型设计

讲授章节: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第三章)

切入点:秉持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使自然环境融于建筑,信奉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环境应是建筑先决条件的设计理念,建筑与环境的充分融合是环境设计的根本。优秀的设计作品是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讲授目的及效果:通过讲述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对建筑与环境的设计态度,结合本课程讲授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注重建筑与自然融合的空间观念和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中国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美籍华人建筑师,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出了不朽的贡献。

贝聿铭游走于东西方之间,成为寻根者,也成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跨越者。受过多年西方教育的贝聿铭,仍旧自认为:“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的设计,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设计手法上重视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而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具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贝聿铭先生离开祖国的时间已经很长,然而他一生对中国的深情却依然萦系于怀,落实到生活中就表现为语言、衣着打扮、生活习惯、家庭布置等都是持中国传统。这是贝聿铭先生骨子里的执拗,“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把中国传统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中国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






贝聿铭

图片来源:建筑联盟



新2会员管理端官方网站 卢国新